引言:当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成为零工经济的符号,下一个全民可参与的“线上职业”会是什么?在刚刚开幕的第四届数贸会上,一个看似藏在技术背后的行业——数据标注,正悄然推开“专家型标注”的大门,预示着一场人与机器协同的就业革命。
一、数贸会现场,一个被忽略的信号
154个国家、1800家企业参展的第四届数贸易博览会,不仅是数字技术的秀场,更是一面折射未来就业形态的镜子。
在“数据要素治理与市场化交流会”上,景联文科技CEO刘云涛提出:“传统数据标注模式已无法满足AI大模型的需求,未来需要的不再是‘人海战术’,而是‘专家智慧’。”这个观点意味着,未来医生可能标注医疗影像数据,律师标注法律文书,教师标注教育场景语料——专业知识正成为AI训练中的“稀缺资源”。
二、从“标框框”到“标知识”,数据标注正在“升维”
很多人对数据标注的印象还停留在“框出图中的猫狗车辆”,但事实上,随着大模型进入行业深水区,标注已从“体力活”进阶为“脑力活”。
●早期阶段:拉框、分类,重复劳动为主
●大模型阶段:需理解场景、判断意图、标注逻辑链
●未来趋势:专家基于领域知识进行“深度标注”,甚至参与设计AI认知逻辑
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说:“AI越是聪明,越需要更聪明的人来教。”
三、未来工作新形态:每个人都可以成为AI的“老师”
“今天有多少外卖骑手、网约车司机,未来就可能有多少具备专业知识的线上标注人员。” 景联文科技CEO刘云涛这句话背后,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未来就业图景:
●地域不受限:偏远地区的医学专家也可以标注一线城市的医疗数据
●时间更灵活:专家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AI训练,获得额外收入
●知识可变现:专业经验不再是封闭资产,而是可标注、可复用的数字资源
这或许将重塑“知识工作者”与技术之间的关系——不再是取代,而是共生。
四、为什么是现在?背后有两个不可逆的趋势
1. 大模型进入“场景落地期”
AI不再只是聊天机器人,而要进入医疗、法律、教育、工业等严肃场景。这些领域的数据标注,必须由懂行的人来完成。
2. 数据标注技术本身在进化自动化标注平台逐步成熟,能处理基础工作,而人类专家则聚焦于复杂判断和边界案例——人机协同成为可能。
五、一场静悄悄的基础设施建设,正在中国发生
数贸会现场,“杭州城市可信数据空间”签约启动,景联文科技、安恒信息、杭州高新科创集团、杭州数据要素创新中心等9家单位参与共建。同时,浙江省发布高质量数据集,涵盖遥感、金融、医疗、政务等多领域。
这些动作看似宏大,实则与普通人息息相关:当高质量数据生态建成,每个人都有可能以“知识标注者”的身份加入AI训练网络。
而这,或许是中国在AI时代立足的关键——不仅是技术领先,更是发动“人的智慧”参与人机协作体系的构建。
结语:AI需要人,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
当AI一步步靠近通用智能,它的成长越来越依赖人类深度的、结构化的知识输入。未来的竞争,不仅是算法与算力之争,更是“谁能让更多专家成为AI的教练”之争。
正如数贸会上景联文CEO刘云涛的一句充满情怀的结语所说:“山高路远,愿与诸君共往。”这场人与机器共舞的长跑,才刚刚开始。